首页

国内sm女王

时间:2025-05-26 00:52:23 作者:夏季防晒要不要“全副武装”? 浏览量:27214

  9月1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取得新进展,方小敏院士带领新生代环境团队在青藏高原腹地伦坡拉盆地开展超千米钻探计划。

  目前,钻探深度达750米,刷新了我国青藏高原环境科学钻探新纪录。

  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这里沉积了距今5500万年以来青藏高原最连续的新生代地层,是我国青藏高原本部第一个产油盆地,并发现了大量热带棕榈树、樟树、栾树、裂腹鱼、攀鲈鱼、水蜘蛛等动植物化石和多层古土壤、火山灰,详细记录了青藏高原中部隆起和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历史,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气候、生物和生态以及它们协同演化最为关键的地区之一。

  此前,学者们利用动植物化石、古土壤碳酸盐氧同位素等多种手段重建了伦坡拉盆地古高度演化历史,但对于盆地到达现今高度的时间争议较大,构造、气候、生物和生态协同演化的过程还没有建立起来。

  近20年来,方小敏院士带领团队利用火山凝灰岩绝对年龄的限制,建立了该盆地新生代地层天然剖面高精度古地磁年代序列,发现伦坡拉盆地具有明显的两期形成演化和变形历史,即早期至少约4200万年到2600万年缓慢变形沉陷,晚期约2600万—2000万年快速变形隆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陈发虎院士介绍,伦坡拉盆地超千米钻探计划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如何隆起,高原隆起过程中环境、生态和生物的适应,以及高原隆起后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影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目前科考团队正在继续向下钻探,力争实现超千米深度。未来,研究团队将融合古气候、古生物和古生态环境以及构造、沉积、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分析和对比验证,揭示约4000万年以来亚洲季风进入青藏高原的历史,青藏高原腹地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协同演化以及油气烃源岩、干旱盐湖矿床形成过程,为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影响的模拟预测和生态环境保护、油气烃源岩形成、盐湖资源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李刚)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2013年4月21日,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宁夏银川葡萄酒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在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书面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方向,不能走少数国家独占霸权的老路。我们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多释放正面效应,进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李强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

“海丝妈祖来引航,万国齐聚海河乡。灵光独耀大沽口,佑我津卫千年光。”“渤海津门大沽口,捍卫北京冲前头。海上丝路扬帆动,妈祖显灵神迹留。”台湾中华诗词艺术协会理事长谢明辉即兴赋诗,表达携手同心,传承好妈祖精神、弘扬好中华文化的共同愿望,并为活动题写楹联“天后跨两岸德耀天津福泽台港慈晖普照,默娘招三光圣及日月祥被星辰天地同光”,将开幕式掀起了高潮。

“黑科技”+“护飞”助力 碧水青山间候鸟翔集涌动勃勃生机

研究室的墙上记录着,在漫长时间里,一代代航天人接力奋斗,承担我国各类航天器的回收着陆重任,架设安全可靠的太空回家之路。从1958年至今,用60多年时间里完成了回收着陆技术发展五步走。

王毅:希望日本等地区国家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情

中国诗人特别钟爱月亮,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抒发历史情怀的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家乡的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景的有“梨花院落溶溶月”,表达爱情的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达哲思的有“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中之月处处充满暖意与温情。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